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



            我有個朋友是做日化洗護用品的,有一天他靈感乍現,他發現由於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作息不健康,很多30歲不到的年輕人早早長出了白髮。
             
            他想市場肯定對預防頭髮早白的洗髮水有需求。
             
            他非常興奮,說幹就幹,經過幾個月研發,他的防白髮洗髮水終於研發成功,他投入大量資金,請工廠代工生產並交了昂貴的進場費鋪進了一些超市代銷,他認定這個產品一定會大賣。
             
            誰知道市場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幾個月下來也沒賣出去幾件產品。
             
            他很苦惱,這麼好的產品,爲什麼就是沒人買?
             
            所有的商業行爲,其最底層一定是真實存在的需求。
             
            需求是整個商業大廈的地基和元動力,如果需求不足,聽起來再動聽的商業計劃也只是在沙灘上建大樓,一推就倒。
             
            防白髮項目失敗的本質就在於它是建立在“僞需求”的基礎之上。
             
             
            爲什麼說防白髮洗髮水是個僞需求?
            因爲沒白髮的年輕人,不認爲自己會有白髮早生的情況,沒必要買。
             
            已經有了白髮的年輕人,他們可以選擇烏髮類洗髮水或者採用染髮、白髮遮蓋等方式來滿足需求。
             
            預防白髮的洗髮水對它們沒有實際作用,他們對這個產品沒需求。
             
             
            那針對“白髮早生”羣體什麼纔是真需求?
            “預防白髮”是個不討巧的說法,沒白髮的認爲沒必要,有白髮的認爲沒用,所以市場是0需求。
             
            但如果換做是“烏髮”,做的是“烏髮洗髮水”,那大部分人都會有感覺,有需求。
             
            烏髮洗髮水不但能將預防白髮功能涵蓋進去,對白髮改善,以及發黃、粗糙等問題也能涵蓋進去。
             
            並且,中國人以及東亞人以黑髮爲美,烏髮的產品概念具有真實的市場需求基礎。
             
            事實上,市場上也有一些洗髮水品牌主打的功能就是烏髮。比如,主打黑芝麻成分的夏士蓮,主打何首烏成分的霸王、以及曾經的奧妮洗髮水。
             
            需求作爲商業大廈的根基,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因爲重要,所以對需求的研究很多。其中研究最徹底,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人亞德裏安·斯萊沃斯基。
             
            在他的代表作《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中他總結了找到並激發消費者真需求的6種方法,分別是:
             
            一、爲產品賦予魔力
            二、化解生活中的麻煩
            三、構建完善的背景因素
            四、尋找激發力
            五、打造45°產品精進曲線
            六、去平均化
             
            這篇老劉就帶你走進需求的世界,詳解吃透這6種方法。
             
             
            一、爲產品賦予魔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劃分爲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被尊重、自我實現。
             
            1、生理需求 (呼吸、睡眠、飲食、性......)
            2、安全需求  (人身、健康、財產、所有權......)
            3、歸屬需求(友情、親情、愛情、團隊......)
            4、被尊重(自尊、受他人尊重和重視、成就、信心......)
            5、自我實現(理想、解決某類問題、實現某種價值、改變現實.....)
             
            這5個層次的需求,又可歸爲兩類。其中,較低級的生理及安全需求屬於物質功能需求。較高級的歸屬、尊重及自我實現需求屬於精神情感需求;
             杭州品牌策劃公司
             
             
            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要麼是爲了滿足物質功能需求,要麼是爲了滿足精神需求,又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
             
            例如,渴了喝一瓶礦泉水滿足的是物質功能需求。去看畫展,滿足的是精神情感需求。買車時渴望買一臺奔馳,除了想要一臺性能和配置更好的車,更重要的是開奔馳車更有面子,還滿足了消費者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精神情感需求。  
             
            如果一件商品能同時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功能需求和精神情感需求,那這類產品就具有了不可抵擋的魔力,消費者會成爲品牌的忠實粉絲。
             
            例如,蘋果、星巴克、哈雷摩託車、zippo打火機等品牌的商品都是可以同時滿足兩種需求的魔力產品。
             
            亞德裏安在《需求》這本書裏提出了魔力產品的公式:
             
            魔力產品=產品功能 x 情感訴求
             
            產品功能就是產品的好用、便捷、省事、實惠等物質功能層面,情感訴求則是溫暖、呵護、喜悅、品位等精神情感層面。
             
            這啓發我們在開發產品時,不能把目光僅僅盯住產品的功能層面,爲產品增加些精神情感元素,會更容易打動消費者。
             
            例如,在咖啡的提花上,一般會加上愛心的造型,有些有創意咖啡館會在咖啡的提花上會打印客戶的照片或者一句祝福語,讓顧客不但喝到了美味的咖啡,還有了收穫了獨特的美好體驗。
             杭州營銷策劃公司
             
             
             
            還有,網紅蛋糕品牌熊貓不走在產品開發上特別注重精神情感元素的注入。
             
            熊貓不走洞察到了客戶過生日所需要的不僅僅是蛋糕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過生日的氛圍和感覺。
             
            熊貓不走開發的蛋糕會針對不同人羣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製,有送老婆的,送老公的、送孩子的,羣體不同,造型不同。
             
            例如,送老公的可以在蛋糕頂上做一個獎狀造型,寫上“xxx同志,最模範老公獎,望再接再厲愛護你的老婆大人”。
             
            送給小孩子的會有小豬佩奇、小黃人等動漫造型可選。並且,在給客戶配送預定的生日蛋糕時,會讓配送員穿上熊貓裝,扮成熊貓人,給客戶唱歌跳舞表演魔術。
             杭州品牌策劃
             
             
             
             
             
             
            二、化解生活中的麻煩
             
            1997年,美國人裏德·哈斯廷斯遇到了一個麻煩。
             
            他在整理舊東西時,突然發現了一盤六個星期前租來的錄像帶。居然完全忘記還了,他趕緊算了下罰金,整整40美元,已經足夠把錄像帶買下來了。
             
            他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電影租賃,爲什麼不能像健身房一樣,用月費或年費的方式購買服務呢?爲什麼必須要爲每一盤錄像帶的使用天數付費呢?”
             
            於是他開始着手實現這個想法,最終成立了一家公司,就是今天如日中天的奈飛(Netflix),市值超過1500億美元。
             
            生活中總是存在類似於“忘記還錄像帶”這樣的小事,這些小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麻煩,絕大部分人在面對這些麻煩時心裏十分不爽,卻懶得採取行動去改變。
             
            而像裏德·哈斯廷斯這種十分敏銳又有商業意識的人就會一把抓住藏在麻煩背後的需求,把它變成一個成功的商業項目。
             
            怎麼從麻煩中洞察到用戶的需求呢?
            亞德裏安提出的辦法是畫出“用戶麻煩地圖”,他給出了三條思路。
             
            第一,  畫流程地圖。
            想象下你早上起來去上班的整個過程,起牀、洗漱、吃早餐、出門、擠公交、下了公交冒着大太陽再走上1000米,到了公司身上也大汗淋漓,倍感疲憊。
             
            在這整個過程中,有沒有麻煩?麻煩的背後有沒有需求?
             
            比如,等公交不知道下一班車什麼時候來是件麻煩事,然後高德地圖就開發了車位位置查詢,一鍵就能看到車輛實時位置。
             
            上車投幣時發現居然忘了帶硬幣,真是件麻煩事,然後支付寶就和公交公司合作,開發了刷電子公交卡的功能,再也不用擔心忘記帶硬幣了。
             
            畫流程地圖就是把客戶完成一件事的整個流程拆解記錄下來,琢磨每一個環節是否存在不便,是否有讓客戶感覺不爽的麻煩點。
             
            如果有就進一步分析,該麻煩點是否在人羣中普遍存在,背後是否蘊含着需求,該如何滿足這一需求?
             
             
            第二、資源地圖。
            假設你是小孩子的家長,少不了會給小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或輔導班,鋼琴、舞蹈、繪畫、輪滑、遊泳、硬筆書法、英語、數學......
             
            經常週末一天要上三四個興趣班,帶着小孩從城西跑到城東,從城南跑到城北,非常辛苦!
             
            家長帶小孩到處上興趣班麻不麻煩?相當麻煩,這個麻煩下面有沒有需求?當然有!
             
            各地公辦的少年宮,青少年發展中心,以及民辦的教育超市,就將衆多興趣班集合在一起,家長可以帶着小孩在一個地方就上完多個興趣班,不用東奔西跑。
             
            類似這種集合式的需求並不少見,比如,家庭裝修就是個集合衆多需求的需求包,過程漫長而繁瑣,客戶希望裝修方有提供靠譜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資源能力。
             
            很多B端客戶的需求,也是希望合作方能提供從硬件、軟件到服務的一站式完整解決方案。
             
             
             第三、兩難地圖。
            人們在購物時總會面臨兩難的選擇,要質量和款式好價格就不能便宜,要功能強大就不能操作簡單,要個性化定製就不能追求速度。
             
            商家給出的理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客戶不能既要這個也要那個,買東西時總要有所取捨才行,這就是兩難地圖。
             
            真的是這樣嗎?
            NO!做不到魚與熊掌兼得,只能說是商家水平不夠!
             
            既要東西好,又要價格低,網易嚴選、小米優品、名創優品做到了,他們的產品不僅質量好、顏值高,關鍵是價格還低。
             
            既要功能強大又要操作簡單,蘋果的絕大部分產品功能既十分強大,操作界面又十分簡單,甚至三歲小孩都能很快上手。
             
             
            三、構建完善的背景因素
            10年前,有位創業者,做了個項目是做傢俱家電租賃。
             
            這位創業者的項目靈感是來自自己的切身體驗,他在去國外參展時,發現展館中的所有物品都是租賃的,便捷、高效還便宜,他受到啓發回到國內就啓動了租賃業務,風風火火幹了一年後,他的項目終於.......倒閉了!
             
            爲什麼啊?租賃聽起來是個真需求,應該有市場,怎麼就倒閉了呢?
             
            概念:背景因素
            每個新的需求都像一顆種子,只有種進合適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成長壯大。適合需求發展的土壤就是背景因素。
             
            租賃需求本身可能是真需求,但這個需求當時還啓動不了,因爲它所需要的背景因素在10年前還不具備。
             
            從時間上看
            10年前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還沒建立,還沒有螞蟻信用、微信信用分等便捷高效的信用保障工具,每筆租賃訂單都需要押金,客戶的參與成本高。
             
            從技術上看
            移動支付還沒發展,客戶租賃及還租時支付比較麻煩,降低了客戶參與意願
             
            從文化上看
            當時的主流消費羣體70後,是偏保守的羣體,消費觀念上更傾向於購買而非租賃。
             
            一個需求要想能成功啓動,除了本身邏輯成立,還要天時地利人和等背景因素統統具備。
             
            太超前了不行,落後了也不行,稍微領先半步剛剛好。正所謂“領先兩步是先烈,領先半步是先驅。”
             
            那麼,怎麼來判斷一個需求的背景因素是否具備呢?最少要從4個維度開始:
            第一:時間
            在冬天播撒種子,種子會被凍死。
            在春天播撒種子,會在秋天收穫。
             
            在2000年,微軟公司發現了一個新需求,在線文檔編輯,就是用戶可以在線使用word、Excel、ppt等辦公軟件,不必非得在電腦上安裝辦公軟件。
             
            可是這個項目卻遲遲未能啓動,因爲當時的網速、瀏覽器都支持不了。現在,網速已經足夠快,瀏覽器功能也足夠強大,在線編輯成了現實。
             
             
            第二:技術
            有些需求很有前景,但目前能將之很好實現的技術還不成熟,技術限制了需求長大。
             
            比如,在可穿戴智能設備領域,曾經的谷歌眼鏡讓人感覺眼前一亮,但在早期試用人羣中口碑並不好,存在一系列目前還不能很好解決的技術難題。
             
            例如,屏幕過厚、成像效果不佳、發熱量嚴重、沒有特別好的應用軟件......
            這些都直接關係到用戶體驗,只有在技術更成熟克服掉這些難題時,客戶的需求才能真正被激活。
             
             
            第三、文化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消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三觀不同,這決定了他們在對待同樣一件事物時的態度和反應會完全不同,需求的滿足要以適應當地的文化爲前提。
             
            例如,在大部分亞洲國家人們以白爲美,但在歐美人們反而覺得古銅色皮膚更好看,很多人爲了皮膚變古銅色,經常跑去曬日光浴。
             
             
            第四、資源
            小米做智能手環是在蘋果之後,但其實他們很早就開始想做智能手環了,但一直沒敢去做。
             
            因爲,智能手環屬於完全創新性的產品,消費者完全沒認知,小米推出,消費者不一定認可。
             
            而且智能手環的產業鏈還不具備,打通產業鏈需要極複雜的操作和極高的成本。這些資源不具備,冒然啓動風險極大。
             
            所以,小米一直在等待時機,終於蘋果推出了智能手環,教育了消費者,打通了產業鏈。這時,小米順勢而爲,推出了小米智能手環,2015年就賣出1200萬個,2016年1500萬個,2017年出貨量全球第一。
             
             
             
            四、尋找激發力
            你經歷千辛萬苦,做了深入的市場調研,發現了消費者的真需求。
             
            你按照客戶的需求開發了針對性的產品,你滿懷興奮的將新產品鋪進了渠道,你以爲會消費者一定會喜歡。
             
            可過了很久,消費者對這個產品根本沒反應,預想中的大賣並沒有到來。
             
            你非常沮喪,我明明做了調研,客戶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啊,可怎麼新產品就像發射出去的啞炮,一聲不響呢?
             
            彆着急,這並不說明你的需求沒有找準,可能只是客戶的需求沒有被激活。
             
            你找到的需求這顆種子是顆真種子,只不過目前還在休眠狀態,它需要被激活。
             
            種子有真假之分,就算是真種子,要想落地生根發芽,有些必須要先激活。比如大麥的種子就先要在40°C的高溫下放3天才能激活。
             
            再好的新產品,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都需要一個認知、認可的過程,才能產生認購。
             
            而且消費者由於受到習慣、疑慮、懶惰的影響,使其對新產品的需求處在被休眠的狀態。
             
            怎麼激活用戶對產品需求的種子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客戶親身體驗
             
            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對產品的感知,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具體有兩類方法。
            1、通過B端觸達C端;
            很多新產品推出時,由於大衆還不認可,如果直接面向C端大衆消費者推銷的話,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對企業不劃算。
             
            這時,很多企業會先面向B端客戶,通過與能大量觸達C端用戶的B端客戶合作,讓C端客戶羣體對產品形成體驗。
             
            例如,按摩椅這類產品在推廣初期,很多廠家選擇和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電影院、商場等B端客戶合作。
             
            在這些C端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按摩椅體驗區或者共享收費按摩椅,很多消費者是在這些地方體驗了按摩椅的功能後,才決定購買一臺放在家裏。
             
             
            2、直接面向C端展開試用活動;
            企業以可接受的成本直接讓產品觸達C端用戶,直接面向C端用戶開展各種形式的產品體驗活動。
             
            例如,消費者逛商場超市時會接觸到商家搞的各種新品試用、試吃、試飲、試玩活動。
             
            像得到APP上的付費課程,每一個都可以免費任選幾節來聽,聽完後驗證過了產品品質,消費者需求被進一步激發,就下單買了。
             
             
            五、打造45°產品精進曲線
            某公司開發了一款創新性的產品,在導入市場後大獲成功,受到了客戶的熱烈追捧。
             
            可過了一年後,客戶對產品的興趣越來越低,銷量也越來越低。該公司嘗試了降價、促銷、加大廣告力度等手段,但卻收效甚微。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階段爆紅,卻迅速下降的情況?
             
            因爲在很多行業,客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升級的,客戶有喜新厭舊的天性。
             
            當你的產品爆紅後,會有很多新的對手殺入這個行業,他們會想盡辦法推出跟你一樣甚至更好的產品,這些新產品進入市場,一方面加大了這類產品共同的市場規模,另一方面也會對老產品構成威脅。
             
            所以,在很多行業並不存在“一招鮮吃遍天”式的產品創新,當一個產品取得初步成功後,還必須要小步快跑,保持一定頻率的產品升級迭代,只有這樣才能持續引領市場需求,始終屹立不倒。
             
            那麼產品創新迭代該用怎樣的姿勢進行呢?
            答案是:保持45°精進曲線。
            爲什麼是45°?因爲45°的坡度足夠陡,只有創新的帶來的改變足夠明顯,才能匹配上用戶快速變化的需求,才能引領市場。
             
            低於45°,創新速度變慢,帶來的改變不夠明顯,創新效果就大打折扣。
             
            比如,諾基亞面對手機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用戶需求變化,它的精進曲線只有15°,沒有跟上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最終被淘汰出局。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市場上大多數品類中的領先品牌,都具有保持45°精進的產品創新迭代能力。
             
            例如,微信就是一個始終保持45°精進的產品,來看看它的精進路線圖。
            微信1.0:熟人通訊工具,導入通訊錄、發送信息和圖片、設置頭像和微信名。
            微信2.0:好友驗證、查看附近的人。
            微信3.0:搖一搖、公衆號、掃描二維碼。
            微信4.0:朋友圈、回覆評論。
            微信5.0:綁定銀行卡、打飛機。
            微信6.0:微信紅包、微信支付、
            微信7.0:看一看、搜一搜、視頻號
            微信8.0:微信小店
             
            怎麼保持45°精進狀態呢?你可以分三個階段,使用不同策略。
            第一、探索期——確定產品
            新項目在初創期,仍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開發出的第一代產品可能並非客戶真正需要的,這時候需要快速試錯和驗證,開發出真正能滿足用戶需求的定型產品。
             
            例如:曾經有款 App 叫 Burbn,用戶可以在某個地點“簽到”成爲領主,分享照片。但這款產品並沒有帶來用戶的井噴。
             
            於是它的開發者 Kevin 迅速調整,他發現用戶對照片分享非常感興趣,就把這個功能獨立出來。
             
            這就是著名的 Instagram。2012年,Instagram 以10億美元賣給了 Facebook。
             
             
            第二、成長期——持續改善
            沒有一次開發永遠定型的產品,所有的產品隨着技術進步和消費羣體需求變化,一定會有可改進和升級的空間。
             
            這種持續改進不分行業,從最前沿的高科技行業到最傳統的食品飲料行業,都必須持續改善。
             
            例如,在飲料行業中茶飲料是有超過三十年曆史的成熟品類,康師傅、統一、娃哈哈、可口、百事等公司都有自己的茶飲品牌,市面上的各式茶飲品牌有上百款之多。
             
            可就在這樣的成熟品類中,依舊有持續改善空間,元氣森林旗下的燃茶,就從產品配方和健康度上做了很大改進。
             
            燃茶的茶多酚指標,比中國任何一家瓶裝茶飲的茶多酚含量多一倍以上,但產品的配料表卻比其他品牌要少一半。正是憑藉產品的改善,燃茶硬是在成熟的茶飲料市場中切下一塊蛋糕。
             
             
            第三、成熟期——同心多元
            當進入成熟期產品的創新空間變窄,又沒有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新紅利時,爲鞏固產品優勢,可圍繞產品打造周邊產品,也可以進行產業鏈上下遊延伸的同心多元化經營。
             
            例如,做線上課程培訓的,可打造線下大課、課程書籍、諮詢服務、參訪遊學等周邊產品。這都有助於提升該品牌在培訓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六、非平均化
            如果要評選20世紀最影響最大的十大產品發明,那福特汽車推出的T型車肯定會是其中之一。
             
            第一輛成品T型車誕生於1908年9月27日。之後迅速風靡全世界。
             
            據統計T型車一共銷量達到1500萬量。福特只憑借這一款車就佔有了全球汽車銷售量57%。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曾說過一句名言“你可以自主選擇任何顏色的汽車,只要它是黑色的。”
             
            福特憑藉革命性的流水線生產模式,以及只提供一個平均化的標準產品,打造出了商業史上最大的爆款產品。
             
            可在,短短的十多年後,福特汽車就風光不再,業績開始大幅下滑,逐漸被原先的小弟通用汽車超越。
             
            通用超越福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關鍵的一點是通用主動關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在產品上更好的滿足了市場需求。
             
            當福特仍堅持只生產黑色T型車時,通用汽車開始生產更多不同顏色、款式、配置的汽車,以滿足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在產品策略上究竟誰對誰錯?
            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視所處的市場階段而定。福特的輝煌是在汽車市場的導入期,提供一款性價比足夠高的標準品來快速教育並啓動市場。
             
            可當衆多競品涌現,消費者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後,消費者就會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甚至定製化的產品,這時候僅僅一款產品打天下就力不從心了。
             
            所以,在絕大多數的成熟品類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產品策略,那就是“非平均化”。
             
            就是說不能簡單化的將市場看做是同一種需求,而是應該將客戶按照不同維度進行劃分,分析不同客戶的需求差異。在產品體系的設計上,儘可能的照顧到大多數的差異化需求。
             
            具體怎麼做到“去平均化”?亞德裏安給出了5點建議。
            1、版本去平均化。
            提供產品的差異化版本,比如 iPhone 的多個配置。有的軟件分爲免費版和專業版,專業版功能更強大且收費。
             
            2、服務去平均化。
            提供帶有第三方差異化服務的平臺,比如 iPhone 的應用商店。服務業針對普通客戶和VIP的服務也不同。
             
            3、行業去平均化。
            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比如微軟針對教育、政府、醫療、運輸等行業的定製解決方案。
             
            4、個人去平均化。
            提供基於數據的個性化定製產品,比如亞馬遜根據你買的書,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書。
             
            5、組織去平均化。
            設立新的部門,或者新的公司,專門爲不同類型的客戶服務。
             
            比如寶潔爲洗髮水業務設立多個不同的部門,海飛絲、飄柔、潘婷、伊卡璐這些品牌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門。
             
            去平均化的案例,在商業世界中隨處可見。
             
            例如:淘寶最初是千人一面的平均化設計,同一個淘寶首頁,無論誰上去,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商品和陳列。
             
            而現在,淘寶實現了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淘寶首頁及商品陳列頁面,看到的內容都不相同。
             
            得到APP的聽書倍率,可以正常倍速播放,也可以1.5倍、2倍、3倍,不同人對播放速度有不一樣的要求,統統可以滿足。
             
            5種去平均化方法可任選一種應用,也可以在一個項目上全部應用。例如鏈家旗下的長租公寓品牌自如,在產品設計上就做了全方位的去平均化。
             
            1. 版本去平均化
            推出了專門爲年輕人的青年長租公寓,配置公共空間與遊戲設施,裝修及配套年輕化,讓年輕人更有“玩在一起”的感覺;
             
            2. 服務去平均化
            從搬家起就有服務介入,家政、維修等全鏈條服務。客戶入住過程中遇到的一切難題,都可以諮詢獲得幫助。
             
            3. 行業去平均化
            根據客羣的消費能力及日常需求,長租公寓裏有定製版的不同戶型。
             
            4. 個人去平均化
            在長租公寓項目中會設計幾款不同風格的房間,日式、北歐、小清新等,讓租客的生活方式得到更有針對性的環境搭配;
             
            5. 組織去平均化
            設置專門的長租公寓事業部,並且在內部又劃分爲不同的部門,從組織架構上保證了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
             
             
            本文內容總結:
             
            需求是商業世界的根基
            是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
             
            亞德裏安·斯萊沃斯基,在他的代表作《需求:締造偉大商業傳奇的根本力量》中總結了,找到並激發消費者真需求的6種方法,分別是:
             
            一、爲產品賦予魔力
            魔力產品 = 產品功能 x 情感訴求
            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綜合體,除了對產品功能的理性需求,人們還有感性情感需求要滿足。所以,如果在產品開發上能注入情感因素,會讓客戶對你的產品更有需求。
             
             
            二、化解生活中的麻煩
            人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這樣那邊的麻煩,這些麻煩中有不少暗藏了客戶的潛在需求。善於挖掘,就能找到商機。
             
            找出麻煩的方法是,畫出“用戶麻煩地圖”。具體有三種方法:
            1、畫流程地圖
            2、畫資源地圖
            3、畫兩難地圖
             
             
            三、構建完善的背景因素
            每個新的需求都像一顆種子,種子只有種進合適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成長壯大。適合需求發展的土壤就是背景因素。
             
            判斷一個需求的背景因素是否具備,要從4個維度開始
            1、時間
            2、技術
            3、文化
            4、資源
             
             
            四、尋找激發力
            用戶的確有某方面的潛在需求,但人性“懶”,如果沒有足夠的刺激讓他去行動,大部分客戶都是在習慣驅使下得過且過。
             
            所以,需要找到能讓人們改變的槓桿,並撬動它,才能激發人們採取行動。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客戶親身體驗
            1、通過B端觸達C端;
            2、直接面向C端展開試用活動;
             
             
            五、打造45°產品精進曲線
            新品上市一炮而紅,可沒多久,競品瘋狂涌入,其中不乏實力更強的巨頭選手。激烈競爭中,新品先發優勢消失殆盡,客戶開始喜新厭舊。
             
            這時,你需要持續保持45°精進狀態,創新升級產品保持競爭力。具體可分三個階段,使用不同策略。
            1、探索期——確定產品
            2、成長期——持續改善
            3、成熟期——同心多元
             
             
            六、去平均化
            消費羣體是分層的,不同羣體需求不同,產品開發時不能搞平均主義,想要一個版本滿足所有人,這種平均化的產品反而每個羣體都不喜歡。
             
            從5個角度去平均化,才能真正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1、版本去平均化
            2、服務去平均化
            3、行業去平均化
            4、個人去平均化
            5、組織去平均化